蒋梦麟的婚姻史,充满了民国时代知识分子内心的挣扎与理智的冲突,经历了三次婚姻,三段起伏不定的情感,最后都以悲剧收场。每一段婚姻,他都自认为做出了最正确的决定,然而最终低息配资股票,他不得不面对那些日渐加深的裂痕。
第一段婚姻:父母之命的婚姻
1908年,蒋梦麟与孙玉书结婚。这段婚姻完全是按照父母的意愿和传统的媒妁之言而来的。孙玉书出身贫寒,文化水平有限,但她是那个时代理想中的贤妻良母,生育了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。蒋梦麟看似接受了这段婚姻,表面上是个好丈夫、好父亲。然而,内心深处,他从未真正接纳过她。孙玉书的存在,在蒋梦麟眼中,唯一的功能就是帮助延续家庭的血脉。
展开剩余84%蒋梦麟深感自己像被困在牢笼里的鸟儿,每天挣扎,却无法逃脱这段平淡无奇的婚姻。表面上的和谐掩盖不了心底的冷漠。蒋梦麟曾自嘲自己是“伪君子”,外面是温文尔雅的知识分子,回到家里却始终无法忍受孙玉书的传统美德。她信奉的是“妇道”,认为一个妻子只需要持家、抚养孩子、守身如玉。
每当蒋梦麟对她说:“你从来都不明白我。”孙玉书的眼中总会闪现出一丝痛苦,但她从未反驳。她的隐忍,成了蒋梦麟内心痛苦的根源。直到蒋梦麟留学归来,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,他内心的矛盾爆发了。他渴望自由恋爱,渴望婚姻中的激情与灵魂的契合,但与孙玉书之间的冷漠和思想分歧,让他无法忍受。这段婚姻最终以冷酷的离婚告终,孙玉书默默接受了这一切,继续照顾蒋家父母,养育孩子,仿佛在为这段婚姻作最后的牺牲。
第二段婚姻:责任与压力的婚姻
1928年,蒋梦麟的好友高仁山因反军阀斗争遇害,留下了寡妇陶曾谷和几个孩子。出于对朋友的责任,蒋梦麟做出了一个几乎疯狂的决定,娶了陶曾谷。这个决定根本没有爱情成分,蒋梦麟认为自己只是承担起了责任和义务。陶曾谷的存在,在蒋梦麟眼中更像是履行社会责任,而非一段婚姻。
陶曾谷与孙玉书不同,她渴望自由,热爱社交,甚至曾参加过美军举办的舞会。这让蒋梦麟感到不安和反感,他无法理解她为何要做这些事,认为这对国家和家庭是一种亵渎。两人的矛盾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加加剧。陶曾谷的行为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,甚至北大教授联名要求蒋梦麟辞职。外界的压力让蒋梦麟感到前所未有的沉重负担,最终他选择了疏远她。
当蒋梦麟终于意识到这段婚姻的失败时,陶曾谷早已病逝,他无言地承受了这场失败的婚姻。
第三段婚姻:晚年的孤独与错位
1959年,蒋梦麟宣布与比自己小三十岁的徐贤乐结婚。徐贤乐曾是蒋梦麟的看护,聪明、会说话,对他细心照料。她虽然没有美貌,也没有学问,但她懂得如何安抚蒋梦麟的孤独。蒋梦麟在她身上找到了久违的温暖,他相信她的关心和感情,认为这是真情。
然而,婚后的徐贤乐态度发生了变化,变得冷淡、不耐烦。她常带朋友回家,大声喧哗,甚至让蒋梦麟感到自己成了一个被忽视的存在。蒋梦麟发现自己被利用了,徐贤乐把他当作一台提款机,生活变得越来越荒唐。尽管如此,蒋梦麟依旧无法离婚,因为他知道,一旦离婚,他就会彻底孤单。
他曾试图找律师离婚,但朋友们劝他放弃,“算了吧,活到这个年纪,何必再撕破脸。”最终,蒋梦麟忍受着这段荒诞的晚年婚姻,成了一个被动的、没有自尊的老人。
结语:婚姻的悲剧
1964年,蒋梦麟因病卧床不起,回忆起自己的三段婚姻,心中满是痛苦和悔恨。孙玉书的隐忍,陶曾谷的反骨,徐贤乐的虚伪,每一段婚姻都像是他人生的错位与崩塌。他曾多次说,“我这一生,成也婚姻,败也婚姻”,这句话平静却深沉,透露出他内心的无奈和悔恨。
蒋梦麟去世时,周围无人关心,他的晚年生活就像一场永远没有结束的荒诞剧。三段婚姻,三种不同的女人,蒋梦麟的一生,最终都以失落和孤独为结局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配查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